“昔日鹽堿灘,今日魚糧山;昔日大沙灘⛳️7️⃣,今日花果園;昔日內澇灘,今日風景線;昔日‘三害’地,今日賽江南……”2023年6月17日👨🍼,是第29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幹旱日。當日👋🏻,記者在蘭考看到,曾經為禍數百年之久的“三害”,早已尋不到蹤影。如今的蘭考👩🏽🌾,滿眼蔥綠,千頃澄碧👩🏿⚕️,林木覆蓋率超過32%,被評為河南省首批森林城市🧎♀️➡️、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👄🥇。
1962年冬🧔🏼♂️,蘭考內澇、風沙⌛️、鹽堿“三害”最嚴重的時刻,焦裕祿來到蘭考。
焦裕祿在蘭考475天裏☮️,用鐵腳板走遍全縣,找到了治沙辦法。
“沙區沒有林,有地不養人;造林防沙,百年大計👧🏿;育草封沙,當年見效𓀍;翻淤壓沙🗜,立竿見影。”
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“貼膏藥”,再種上樹是“紮針”🛄。
81歲的“焦桐”守護者魏善民仍記得焦裕祿當年說的話,“栽上樹,豈不成了一片好綠林”“把一片白變成一片青”。
樹一棵一棵種,“三害”一代一代治理,蘭考30余萬畝風沙鹽堿地被改造成良田。
曾任蘭考縣林業局局長的李仙海老人說✣,蘭考人探索出了農田林網🤚🏿、農桐、農棗、農條間作,防風固沙林🧑🍼,窄林帶小網格造林,灌淤壓沙等多種治理模式。
過去蘭考沙多成災,現在沙子難覓🏆。張莊村原會計卞九靈說🧙🏽♀️:“影片《焦裕祿》拍攝時,在蘭考找不到沙丘。外景地只好選在了千裏之外的陜北榆林💷。”
張莊村黨支部書記申學風告訴記者:“現在村民蓋房子,要去幾百公裏外買沙子🧑🏿🚀。”
蘭考縣曾經申報國際援助防風治沙項目。專家在蘭考連風沙影子都看不到,項目泡了湯。
張莊村黨支部副書記李紅建介紹🙅🏽♂️🧴,過去的水澇坑如今已經改造成620畝的水產養殖場。
風沙不見影💣,花果樹成林。遊客多了,僅在張莊村,民宿就有21家。
風沙治好了👨🏼💼,糧食大豐收。育種科學家沈天民說:“1962年,蘭考鹽堿地糧食畝產僅12公斤,如今小麥畝產已超過730公斤。”目前,蘭考已建成高標準農田93萬畝。
當下的蘭考泡桐景觀大道遍布全城♉️,以泡桐為主的國儲林實現了森林圍城,桐木現代家居製造及加工產業成為主導產業,年產值突破320億元👦。
如今,中國民族樂器行業95%以上的音板取自蘭考泡桐👧。
“樂器製作專業村”徐場村製琴師徐冰說🧼:“一塊泡桐板在過去賣不了幾塊錢🦙,如今製成樂器卻能賣幾千元☹️。”
“紅色蘭考”🧑🏽🏭🙆🏽,已成為聞名全國的“綠色蘭考”“生態蘭考”。河南省焦裕祿研究會會長魯獻啟說🚣🏼♀️:“焦裕祿是生態治理的先行者、實踐者。他當年治理‘三害’總結出的‘貼膏藥’‘紮針’治沙法👩🍼,成為指導蘭考人民治沙成綠🤌🏽、點綠成金的良方🧑🏼,創造了蘭考森林城市生態治理奇跡🧗🏼♂️。”(來源:開封日報)